绿化知多少

  绿化就是植树造林、种草种花,把一定的地面(空间)覆盖或装点起来,以减少自然灾害,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称之为绿化。

    绿化的行为直接导致绿地面积的增加,而绿地具有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净化空气,利于人身健康

  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质,供给身生长的营养需要。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据估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所消耗的氧气量每秒钟平均为一万吨(以这样的速度来计算,大气中全部的氧气在三千年左右就会用完);每公顷阔叶林一天约吸收一吨二氧化碳、放出730公斤氧气。每公顷草坪每天约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放出650公斤氧气。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需要0.75公斤氧气,排放出约1公斤二氧化碳。根据计算,约150平方米的叶面积,可以满足一个成年人一天的需氧量,因此,约需10平方米的森林绿地,才能保证一个成年人每天对氧气的需要。只有通过大量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才能使得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上保持稳定。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氯化氢、氟、二氧化氮等气体是常见的有害气体。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是酸雨的主要成分。酸雨可造成土壤、水源污染,使森林植被受到破坏;使农作物生长、兽类繁殖受到不良影响;腐蚀各种金属制品和工业设备。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为十万分之一时,就能引起人的哮喘、肺水肿,达到万分之1-4时,人就有生命危险。氯在空气中每升含3毫克时,就会引起人畜死亡。树木和一切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硫都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只要空气中二氧化硫保持一定限度,树木的叶片就不会受害,并能不断吸收,对空气起到净化作用。油松、柳杉对二氧化硫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能吸收空气中氟化氢的植物有。银桦、滇杨、拐枣、油茶、蓝按、桑树、垂柳等。刺槐、银桦、树柳对氯化物也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一般城市一公顷的地面上,一年内大约降落3吨尘土,而树木、草地对尘土有根强的粘附作用。在绿化良好地区的街道上,距地面1.5米处(人的呼吸带)的含尘量比没有绿化地段的含尘量约低60%。很多的测试数据证明,城市街道的尘土一般要比绿地多1/3-1/2。

  有的植物能分泌杀菌素,并具有杀菌作用,松树能分泌一种叫烯萜的物质,对肺结核病人有良好作用。很多树叶和花朵能分泌出杀菌素,银桦、柞树、稠李、椴树、冷杉所产生的杀菌素能杀死白喉、肺结核、霍乱和痢疾的病原菌。杀菌能力很强的还有黑胡桃、柠檬、悬铃木、桧柏、白皮松、杉木、侧柏、臭椿、樟树、雪松等。

屏蔽噪音,功不可没

  严重的噪音,使人烦恼,听力受损,工作效率降低,健康受到影响。声音从人的耳朵开始听见到震耳发痛,共分130分贝。30-40分贝的声音对人是比较安静的正常环境;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超过70分贝对人就产生危害,表现为心烦意乱,头昏,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状。长期生活或工作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严重影响听力,引起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树木、草坪可以削弱噪音强度,减轻其危害程度。据测定,70分贝噪音通过40米宽的林带一般降低10-15分贝;4米宽的绿篱可减弱噪音6分贝,绿化的街道比未绿化街道可降低噪音8-10分贝;20米宽的草坪,一般减少噪音2分贝。

  树木和草坪为什么能降低噪音?林木具有散射声波的作用,树干和枝叶可阻挡声波;枝对表面的气孔、绒毛,象电影院里的多孔纤维吸音板一样,能吸收噪音、生长茂盛的草坪,草的叶面积相当于它所占地面积的19倍左右,茂密的叶片形成松软而富有弹性的地表。象海绵似地吸收和阻碍声能的传播,减少噪音危害。

美化环境,陶冶情操

  绿色环境对人能产生四种心理效应:满足感、安逸感、活力感、舒适感。此外,绿色环境对人的生理也有好处。人们学习、工作一天以后,精神状态往往是高度紧张的,急需松弛一下。优美的绿色环境空气新鲜,空气中的阳离子积累较多,它可以调节体内血清素的浓度,有效缓解"血清素激惹综合症"引起的弱视、关节痛、恶心呕吐、烦燥郁闷,能改善神经功能,调整代谢过程,提高人的免疫力。经常处在优美、安静的绿色环境中,皮肤表面温度可降低1-2℃,脉搏每分钟减少4-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减慢,心脏负担较轻。因此,绿色环境有利于高血压、神经衰弱、心脏病人恢复健康。当今,"绿"已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成为人人所需要、人人都追求的一种实用"美"。

  绿色环境对人际关系也有影响。人的性格与他们所处的居住、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久住单元式房子,老人会产生心理变态,儿童的性格常常有孤僻的特点。居住区楼间绿地、小游园、街头绿地便成了居民的户外活动空间和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它为居民提供了游憩和聊天的条件,人们在这里闲谈中互相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密切交往。因此,绿色环境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蓄水保土, 

  由于我国森林少,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大约有16亿吨,长江每年输沙量5亿多吨。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相当于全国耕地被刮去了一厘米厚的土层,流失的氮、磷、钾相当于4000多万吨化肥。使水库、堤坝淤积,土地变瘠薄,农牧业减产。

  而森林中的乔木、灌木、青草、苔藓以及各种藤本植物,对天然降雨有截留涵蓄作用,并对降水进行重新分配。据测定,树龄60年的云杉树冠一般可阻留降雨量的25-70%。林地表层的枯枝落叶,树根、草根以及腐殖质层,有吸收水分,防止水上流失,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5万亩森林所涵蓄的水量相当于一座一百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此外,森林有改良土壤的作用,林地的枯枝落叶、种子、芽、树皮等残落物、死地被物和动物尸体,在风、降水、光、微生物和各种动物的作用下,分解成肥力很高的腐殖质,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和植物生长所帚的氮、磷、钾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物理结构,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

防风固沙

  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表面,我国是受土地沙漠化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自前,受沙漠化威胁的土地面积为33.4万平方平方公里(约5亿亩),包括393万公顷农田、493万公顷草场,涉及212个县、旗。

  森林里树木密集,枝叶繁茂,因此能控制气团的流动,削弱风速、改变风向,使风力变小。当风受到森林阻碍之后,被迫分成两路前进,一路从森林的隙缝中穿流而过,一路从林冠上越过,这样风速一般可降低40-60%。对于农田林网,林网内较之空旷无林的农田地区平均温度降低1.4℃,相对湿度提高16%,风速降低33。4%,能有效地防止干热风,一般能使粮食每亩增产20%左右。

防灾抗灾

  由于森林具有多种生物功能,它能减少旱灾、水灾、风灾、雹灾、霜冻、沙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例如对于火灾,森林两重性,它既是发生火灾的对象,又有防止火灾的功能。在湿润多雨季节、林木生长茂盛时,它具有防火性能。特别在城市里。一排排的树木,成了防火隔离带。有些树种本身具有防火功能,例如,珊瑚树、银杏、栎类、臭椿、木荷、冬青、悬铃木、女贞、大叶黄扬等都是很好的防火树种,可用作防火隔离带。

生态平衡的维系者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最旺盛、生物生产力最高、生态效应最强的生态系统。因此,森林是陆地生态平衡的维护者。假如世界上没有森林,其后果将是大量生物物种灭绝;全世界70%的淡水白自流入大海,人类出现谈水危机;生物固碳减少70%,地球上二氧化碳大量增加,地球增温;许多地区风速增加60-80%,人类的烧柴、建筑材料和林副产品匮乏,经济生活遇到巨大困难;许多地区将发生洪水,大批农田、城市被洪水淹没,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加剧等,人类将无法生存。

  另外,森林的结构复杂,动植物种类很多,所能提供的食源和生存条件、保护条件都好,是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好场所,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天然乐园"。

   森林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的提供源泉:森林能为人类提供五个方面的资源:木材;干鲜果品;本本粮油;野生动物;中草药及其他林副产品。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依存自然一利用自然一破坏自然一保护自然和建设自然环境的发展过程。在农业、工业、城市和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首先是以破坏生态环境和各种资源为代价的,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使绿色植物大量减少。从而带来各种自然灾害。其次是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失调,威胁人类生存。因此,现代科学家提出"城市发展必须与自然共存"的理论,进入从"城市中有花园",到"花园中有城市"的绿化建设新阶段。国际上常以城市绿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人均占有水平,作为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